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看到这张图,群里做投行的小伙伴们都乐了。根据柜台后面小伙子们整齐的着装和敬业的表情,经历IPO材料申报的人不会猜错:这里就是投行圣地——荣大快印。绝不会有错。再看柜台外面这位,定是哪个中介的小朋友。但是脑袋上缠着绷带咋回事儿?真是轻伤不下火线。

 

是的,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又在往荣大跑了。这次不是财务检查,不是为了准备上发审会,而仅仅是为了“拿号”——把IPO材料报进证监会的受理窗口。在此之前,新材料受理自去年11月以来已经暂停了半年。直到5月13日,中信证券、华泰联合以及中信建投各自有一单新项目拿到证监会的受理函。这意味着受理窗口重新打开。

 

我很快在财新网报道了这则消息。稿子的第一个版本通过财新的公众号“金融混业观察”提前发表后,随即受到业内关注。第二天早上还没睡醒,就有北京8806开头的电话打来。稿子基本的事实没有问题,但是这次受理到底是做一种姿态,还是窗口全面打开呢?证监会官方的口径还是IPO材料受理没有暂停,但是请大家审慎考虑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——言下之意,你们自己看着办。

 

发行人和中介来不及想太多了。我一位在拟上市公司做财务工作的同学(其实我也是刚刚知道她所在的公司打算上市)告诉我,他们公司明天(16日)也要去荣大打印材料。

 

“不管怎样也要去试试。今年年初刚刚从创业板改到中小板,因为考虑到创业板没有再融资功能。为了这个转板,好多材料都得重新做。”她说。尴尬的是,就在上个月,创业板的再融资政策出台了。“现在中小板就中小板了吧,只求能够不耽搁的走完,别走一步停三步的折腾我们了。”

 

我想告诉她后面的路有多么漫长(今年快走一半了也只发行了不到50家);节奏有多么不确定(说停就停没商量);加班多么无止境(财务检查,路演检查,定价检查);道路多么凶险和蹉跎(不断有各种势力需要摆平)。但是这样是不是太残酷了?三秒之后我在键盘上敲了一句话:“习惯可能就好了。”

 

局外人可能很难想象中国的IPO市场缘何陷入今天的困局?监管部门似乎也有难处,他们想创造一个完美的发行市场。定价合理,市场平稳,各得其所,但是理想国毕竟只是理想国。现实中的企业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,发行定价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,投资者的情绪更是难以琢磨,对他们的保护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和溺爱。现实充满瑕疵,为什么IPO就一定要洁白无瑕呢?

 

有时候真觉得,直接融资为什么在中国相对间接融资那么弱势,第一大的原因就是监管标准的厚此薄彼。

 

前阵子一位信托公司的小朋友来看我。他从北京出差到杭州,主要的任务是在一单信托项目的工地上天天盯着。浙江的房地产有点悬,小朋友的老板担心发生兑付风险,所以让他时时汇报项目进展,还要做好项目资金监管。小朋友说,这种情况非常普遍,整个信托业都要为前两年的饕餮盛宴买单。

 

这些房地产信托、矿业信托,从银行体系里抽取大量资金,填补到自循环的套利游戏当中,滋润了种种垄断特权。为什么他们拿钱那么容易,而做实业的中小民企从股市拿钱却这么困难?如果还抱着十几年前股市圈钱论不放,那真是选择性失明,看不到间接融资体系里的那些窃国大盗。

 

好吧我错了,不该比下限。事实上还是得说是证监会一些好话。监管的专业度和改革基本思路还是对的,如果拉长一些看,现在股票市场至少没有明目张胆的造假,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上了不少台阶。事后监管和追责也有了基础。股票融资不敢说能保证没有猫腻,但至少在已经非常严格的监管之下,不存在出现“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”的可能。守好这样的底线,加上事后的严格追责,出点事情天塌不下来。

 

前几天一家已经在审好久的企业预披露。这家公司盈利水平不错,也有一些概念。但是项目负责人却对我感慨IPO越来越不好做,现在骑虎难下,或许做完这一单就不干了。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蒋飞

蒋飞

7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财新网副总编辑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7篇